建南社區(建南里)
建南里位於市中心偏南,北臨安西里,東接鎮山里,西連通興里,南鄰龍安里,主要包括:一角、十一角、十三角、十五角、十六角、南勢等幾個聚落。本里可能因位於市中心之南方,並且取南勢之「南」字而命名,意謂建置於南方之里,正式成立於民國三十五年(1946),其行政區域大致為:新生路以南,勝利路以西,第一公墓以東,嘉南大圳大寮線以北。
本里的農產則以青椒最著,此外還有南勢的甘蔗、玉米。轄區內的教育機構有佳里國中;寺廟則有廣安宮、金唐殿、善行寺、琉璃寺、幽冥殿、萬應祠、九龍殿,其中金唐殿更被列為三級古蹟,三年一科的蕭壠香即是以此廟為中心,至於民俗藝陣則有第十六角九龍殿的宋江陣;藝術團體有美芳社歌劇團、登興閣掌中劇團、老星興掌中劇團等。
景點介紹:
金唐殿
民國74年(1985)內政部核定為國定三級古蹟,創建於清康熙37年(1698),殿內匾額「宏文求莫」為全台第三古匾。乾隆時因協助官兵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,聖旨賜名金唐殿,賜五爪金龍、旌義匾,勒石旌義碑,保存五更早朝上殿禮儀。清咸豐5年(1855)聘葉王重建,廟貌留存迄今。民國10年(1928)聘何金龍整修,留下全台最早國父塑像、穆桂英、交戰圖等等許多精美剪黏作品。還有羅秀惠、姚濱及三位院長對聯、施天福龍柱石雕、龍華齋堂、義民亭等文物,值得細細品味觀賞。解說導覽請先來電預約。
中山老街
從金唐殿前往左右兩邊開展的中山路段,自早期至今一直都是佳里的經濟動脈,商家雲集。日治時期大正年間,受到外來建築風格影響,兩旁商家競相改建,出現許多具有巴洛克風格的店面建築,以及週邊的日治時期街屋。
吉和堂(南部八家將開基宗)
為佳里地區最古老的八家將館,可說是西南沿海八家將團之開基祖,兼負傳承與保存歷史悠久的八家將藝陣文化。如:佛天宮吉安堂八家將、六安宮吉進堂、土城仔聖母廟駕前八家將團等,都是傳承吉和堂八家將團陣法。
佳里南勢九龍殿
南勢「九龍殿」宋江陣,民國106年(2017)經臺南市文資處於「傳統表演藝術類」登錄認定。南勢地區有武力團練組織大約在明永曆年間即開始,九龍殿宋江陣起初成立是參加佳里金唐殿刈香,後因「蕭壠香」中斷而轉為參加西港香科,期間宋江陣曾因皇民化運動、二二八事件而中斷兩次,一直到民國70年(1981)重新整隊參加西港香科至今。
九龍殿宋江陣特色有三:
1.創陣年代久遠、延續老師傅傳習套路,陣勢完整,武術、兵器對打方面有規劃套招,具有力與美的表現。
2.具地方特色,皆為地方子弟,反映地方族群團結性,各年齡層均有不同的武術專業,具傳承及保存意願。
3.為黃腳巾系統的重要傳承者。
傳統技藝:王保原-剪黏
為臺灣歷史上最傑出的剪黏師傅何金龍第三代傳人,其作品分佈臺南一帶,以廟宇為多,例如佳里金唐殿、震興宮、六甲赤山龍湖巖、白河福安宮等,在技法上保留並修復了何金龍作品,可謂國寶級大師。
文學家:吳新榮
吳新榮先生,日治時期鹽分地帶重要文學家,亦是北門七子之一。字史民,號震瀛、兆行,晚號琑琅山房主人。早年到日本學醫,返臺後定居佳里,懸壺濟世,熱愛文學,其所寫〈亡妻記〉感情之真摰,更被譽為「臺灣的浮生六記」。
其領導鹽分地帶推動台灣文學運動,關懷鄉土。戰後致力地方文史的整理蒐集,完成《南瀛文獻季刊》、《台南縣誌稿》,不遺餘力地保存地方文獻。
依張良澤教授歸納吳新榮先生最重要的貢獻有三:
1.「鹽分地帶文學」先驅
日治時代的「鹽分地帶」指佳里、學甲、將軍、七股、北門、西港一帶,1932年由吳新榮、郭水潭、徐清吉等人組成「青風會」,蘊育了鹽分地帶的文風。在楊逵創辦《臺灣新文學雜誌》時,鹽分地帶的作家也以新詩編輯委員參加;張文環創辦《臺灣文學》時,吳新榮亦是編輯委員,由此可看出鹽分地帶文學和在臺灣文學息息相關的重要性,而吳新榮先生也因其特殊地位,被稱為「鹽分地帶文學」先驅。
2.臺灣鄉土研究的前輩,確立了鄉土研究的典範
其編輯南瀛文獻資料,為臺灣最早的地方文獻記載,且因其一步一腳印的踏查方式,為臺南留下珍貴可靠的史料記載,也確立了鄉土研究的方法與典範。
3.吳新榮日記留世
吳新榮先生的日記以臺語、日語、國語3種語言書寫而成,其不間斷的忠實的記錄了日治時代至1950年社會所發生的變化,因其之重要性,1997年由臺灣文學館付梓出版《吳新榮日記全集》。